昨日闲聊中,同事谈到了心目中校园应有的美好。

他说:“校园中当不缺三声,分别是:读书声朗朗,歌声悠扬,笑声欢畅。”

此言甚合我意。遂发微头条一则,讨论校园之声。

实则在发头条前我也纠结过是该用“书声琅琅”还是“书声朗朗”。为使文字更整齐划一,最终选择了后者。不料有友友提出建议。

欣然接受友友之言。在互联网时代,我们可以聆听到多元的声音,结交志同道合之友,共同切磋,共同进步。

接下来,让我们细说“朗朗”与“琅琅”的区别。

先说整体差异。

其一,读音不同。琅,读láng;朗,读lǎng。

其二,词性不同。“朗朗”为形容词,表事物的性状;“琅琅”为拟声词,仅表摹拟声音。

其三,用法不同。“琅琅”除形容读书声外,还可形容金石相击之音;“朗朗”既可形容声音清晰响亮,又可形容光明明亮。

二者于“书声”连用皆可通用,但现代汉语更偏向于用“琅琅”。

再从字形字义分析。

朗,形声字,从月,良声,原指明亮,引申为声音清晰、响亮。如“朗读”“朗诵”“朗声”“朗笑”等。

叠字连用,“朗朗”为形容词,亦有双重含义:一指明亮,光线充足。如“朗朗乾坤”“秋月朗朗”等。一指声音清晰响亮。《汉语大词典》释义:“朗朗,形容声音清晰响亮。”可用于鼓声。如唐代韩愈《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》诗:“朗朗闻街鼓,晨起似朝时。”可用于读书声。如《醒世恒言·马当神风送滕王阁》:“惟有王勃端坐船上,毫无惧色,朗朗读书。”等等。

琅,亦形声字,从王(即玉),良声,本指琅玕,即形状像珠的美玉或美石。

叠字连用,“琅琅”为象声词,本指石玉相击之音。受此释义影响,搭配较集中。除“琅琅上口”“说声琅琅”外,其他与笑声、歌声等搭配较弱。

通过再次复习,我深感作为语文教师,有必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研究。

不必拘泥于句式整齐。接纳友友建议,修正如下。

“书声琅琅”更加贴切,其他两处用“朗朗”更合适。探究“朗朗”与“琅琅”的差别,进一步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,中华文化的悠久源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