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有很多关于英特尔酷睿U和AMD锐龙U性能的争论,有人声称英特尔14nm工艺落后,性能就那样了——不过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可笑。

实际上,自进入14nm工艺和四核时代以来,酷睿U和酷睿H处理器在笔记本中的性能其实根本就没有完全发挥,这是为了迎合轻薄笔记本的潮流进行的妥协。确实有一些散热和性能发挥不好的i5 8250U/8265U,甚至i7 8550U/8565U在Cinebench R15上只能得到500cb出头的分数(现在仍然有这种情况),但绝大部分i5 8265U/8565U的得分在630cb~660cb之间。有些性能发挥充分的i5 8250U/8265U甚至可以达到710cb——这就是现实情况,酷睿U的性能释放实际上取决于“散热是否足够,油门踩得多深”。

但要注意的是,即便是性能爆发的i5酷睿U,在最高输出时也只能达到35W的短时功耗,稳定功耗为21W左右。那么,如果处理器能够更大幅度地发挥性能,会发生什么呢?

有意思的小贴士:酷睿U处理器的最大输出功率是多少?

答:大概在45W~60W左右……对,你没有看错!

· 那这是说它可以超过酷睿H的性能?

·答:没错,就是这样!不过实际上,酷睿H可以达到80W……

· 说到底,为什么酷睿U/酷睿H的散热限制在15W/45W的标准上呢?

·答:总不能让笔记本越来越厚重吧……所以只能妥协了。

继续说正题:如果处理器能够更大幅度地发挥性能(当然前提是散热和供电环节能够跟得上),那么,性能会进一步飙升。没有什么是无法击败竞争对手的!

而CometLake,就是那款功耗大的处理器(当然在功耗不变的情况下,它的性能也有所提升,但这主要是由于优化。而真正的优势还是要靠处理器的“大功率输出”,也就是输出功率/功耗的提升)。

今天,我们就要给大家揭秘Comet Lake的真正实力(那些跑600cb、700cb的测试大家就不用看了,太差劲了)。

测试对象:新款联想小新13工程机

▲这就是我们的测试机,一款接口很少,单热管单风扇的小新13工程机,接下来就会正式发售。该机的重量仅1.18kg,板载8GB(双通道)内存,无法升级和替换。搭载MX250独显。而从接口的数量和种类来判断,该机价格应该不贵,据悉其i5款发售价不到5000元。

▲处理器是Comet Lake的i5 10210U,4核8线程,基础频率1.6GHz,最高单核睿频4.2GHz,标准TDP 15W。

▲最直观的Cinebench,R15770cb,R20飙到了1798cb!

已经知道,第八代酷睿i5 U的成绩大约在500cb~710cb,所以i5 10210U的提升大概是8.5%~54%;R20的成绩可能很多人不熟悉,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:第八代酷睿i5/i7 U系列的得分在1200cb~1450cb左右。在R20成绩上,i5 10210U的性能提升了24%~50%。

那么,这么高的成绩,除了自身的优化之外,主要是由什么带来的呢?让我们看一下该机的测试过程——因为涉及到处理器性能,所以我们只考虑处理器。

▲这是Aida64对处理器进行25分钟单独测试后的情况。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“波浪曲线”,这不仅是温度曲线(70℃~95℃波动),同时也是处理器的功耗曲线——无论使用何种电源模式,处理器封装功率都在17W~35W之间波动。而最开始的40秒,处理器可以稳定输出43W!相比第八代酷睿普遍只有32W持续28秒的状态,i5 10210U的“真汉子”状态可以坚持更长时间,并且后续也一直保持在15W标准TDP之上,也就是输出功率更大。这也是它取得高分的重要原因!

▲更直观地看:在Cinebench R15的后半程,处理器频率仍可以维持在3.74GHz,功耗保持在43W的状态,这也是得分很高的原因。

那么,i5 10210U处理器的应用性能如何呢?

由于时间有限,我们只测试了两个最具代表性、也是最考验处理器性能的应用:Media Encoder CC视频转码和Blender渲染,两者都是纯处理器任务。

▲Media Encoder CC 2019视频转码4K《烤鸭》,这是我常用来测试酷睿U处理器的项目。完成时间是4分35秒。期间经历了初始40秒的43W爆发阶段,以及两个35W~17W的循环周期。这个成绩似乎不是最好的,因为我们测试过第八代酷睿i7 U商用本,可以在4分18秒内完成同样的任务,不过那是在2×8GB内存环境下。我们前面也提到了,Media Encoder CC对内存要求比较高,2×8GB内存是理想选择,可以大幅提升转码效率——换句话说,如果搭配2×8GB内存,i5 10210U的成绩或许可能会在3分30秒~3分50秒左右,那就是非常出色的成绩了。可惜的是我们测试的工程机只搭载2×4GB内存,无法升级。

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第八代酷睿i5机型:MagicBook老款,它搭载的是i5 8250U处理器和双通道8GB内存。性能方面并不算很强劲,测试使用的是Media Encoder CC 2017(新版本可能速度更快),渲染时间为5分59秒;而Latitude 3301搭载i58265U处理器和双通道8GB内存,处理器性能一般,但在MediaEncoder CC 2019上表现为4分49秒的成绩,略逊于i5 10210U。

▲第二个测试是Blender的BMW素材渲染,i5 10210U耗时13分37秒。这个成绩比较出色。在大量第八代酷睿机型中,很少有机型能够超过它(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绩与内存容量无必然关系)。它并非最强大的,我们刚评测过一款戴尔Latitude商用机,搭载i7 8665U处理器,渲染时间为13分27秒。

但实话说,我们不应该拿i7处理器和i5 10210U处理器进行对比。因为在相同核心/线程、相同输出功率的情况下,i7的频率会更高一些(也许很多用户并不知道这一点),而从基本规格来看,i7 8665U也要强大得多,其主频为1.9GHz/4.8GHz,在相同性能输出的情况下,比第十代的i5要强(如果都是15W则相差不大)。如果比较i5 10210U和i5 8265U,那么Blender渲染速度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,整整提速了3分钟!

让我们再做个假设:如果是双风扇双热管设计……

回到我们对该机的介绍:该机采用单热管单风扇设计。在CPU工作时,处理器功耗在17W~35W之间波动。换句话说,一旦处理器功耗达到35W或更高,要么是处理器温度过高,要么是外壳温度过高,总之都会因温度问题导致降频降功耗。无论如何分析,最基本的逻辑就是:该机最多能承受35W的散热,甚至可能都不到!

即便在这种情况下,该机的应用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,相较于第八代酷睿i5 U系列,应用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
假设一款类似于MagicBook的双热管设计,其散热能力更强、供电能力更佳,那么性能会提升多少呢?如果有一款双风扇双热管的机型,整体散热能力45W,单负载时全部供给处理器,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……这让我们充满了期待,世界是美好的,希望依然存在,取决于PC厂商是否愿意投入更多设计成本!